生活

田园与诗歌,一场轻奢的“美国梦”

陶林  2018-11-27 11:29:30

没有鸡鸣桑树巅 只有高楼和汽车 比美国还美国

 

图/图虫创意
图/图虫创意

  小城来了一群美国田园诗人

 

  文/陶林

 

  本文首发于总第878期《中国新闻周刊》

 

  在家乡小城参加了一个中国和美国的田园诗人交流活动,主题是“当陶渊明遇到梭罗”。这真是“关公战秦琼”,充满了彼此的误读。

 

  误读就误读吧,大家跨越太平洋,以诗歌的名义一起偷得浮生几日闲总是美好的。

 

  客人们都来自美国新英格兰地区,是应国内高校和文联的跨文化交流之邀而来。新英格兰的高校曾多次创设驻校写作、访学计划,邀请中国的诗人、学者赴美交流。此番国内提供资金,请他们跨洲越海而来,算是来而不往非礼也。

 

  “新英格兰地区”是指美国老牌殖民地六个州,缅因州、佛蒙特州、新罕布什尔州、马萨诸塞州、罗德岛州和康涅狄格州。

 

  我们所了解的早期美国文学作品,几乎清一色是对这一地区的描绘,著名的有霍桑的小说、爱默生和梭罗的散文随笔。

 

  这里无论是GDP还是消费水平在全美都首屈一指,属于美国的“北上广深”。哈佛、耶鲁、麻省理工、波士顿大学等一大把美国排名前50的学校都集中在这一区域,绝对是全球莘莘学子心中的圣地。简而言之,是清教徒文化最浓的传统白人精英地区。

 

  果然,受邀而来的十来位诗人、学者都来历不凡,或是名校毕业,或是在名校任教。在第一天的交流中,诗人们说起各自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辽远的旷野、茂密的山林、星罗棋布的冰切小湖(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其中代表),还有就是无边无际的风雪。

 

  新英格兰地区在阿巴拉契亚山脉的迎风坡上,降雪特别多,随便一场雪都是一人高厚的雪墙。其实,中国人对那地方并不陌生,我们在“古装”美剧和美国恐怖电影里看到的大雪皑皑的沉郁风光,很多都发生在新英格兰。

 

  有位叫做苏珊的女诗人,有座50英亩的大农场,周围很远都没有邻居。用她的话是:“因为没有邻居,所以才有孤独的田园诗。”

 

  有位哈佛毕业的80后诗人亨利,立志做梭罗转世,自己建了个20平方米的小木屋独居深山三年,饮泉水,吃山物,用太阳能发电。

 

  到了第二天,台面上的交流仪式都完了,我私下问一位健谈的诗人戈尔丁女士,新英格兰的诗人们都是这么诗意地栖居的吗?她说:“哪里啊,苏珊是老富人了。我们都住在城里,有田有地的只是少数。新英格兰高校很多,教育和文化水平远超于美国其他地区,商业竞争激烈,功利得很!在你们中国,觉得做个农民十分辛苦,我们却十分奢望。”

 

  田园令人向往,那就偶尔搞点诸如“莫纳诺克山灵修”之类项目,有点像我们国内的禅修旅游。

 

  有点对不起美国田园诗人们的是,即便在这黄海之滨的三线小城里,也看不到一点陶渊明笔下鸡鸣桑树巅的影子,相反到处是高楼和汽车,比美国还美国。

 

  我们只有带他们去滩涂边的人工防风林里,算是田园了一把。此外,还安排古琴表演、民俗古镇一日游、茶艺展示之类的,把“符号化的中国”尽量展示了一番。

 

  美国人明显很习惯中国了。

 

  桌餐招待,人人都使用筷子,也没有人提出分餐。大家享用着中国淮扬美食,全程津津有味。到晚上,一伙人找酒吧喝酒,喝嗨了,就完全无问东西了。

 

  我跟他们坦白,自己虽然是个中国业余作家,可梦想却是有朝一日能像刘慈欣先生那样,作品在美国大卖。美国朋友们报以人艰不拆的谜之微笑。

 

  一位名叫马克龙的教授说,即便在经济发达的新英格兰,诗人们都没有什么钱。“像你一样,很多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没有任何政府扶持,也没有什么文艺基金支持,都是志愿服务,小范围集会。大家都有讨厌的BOSS、烦人的业绩、沉重的税负——这就是现代生活。”

 

  他说的倒也是实情,全世界各国唯有美国不设官方的文化部门,更不会像诸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大把的基金补贴在文化方面。在实用主义、重商精神的美国,田园与诗歌其实是一场轻奢的“美国梦”。

 

  封面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图虫创意 x 正版图片联盟 x 中国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郭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