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首先须反思治理模式 不是处理几个玩忽职守员工、发一些声明 赔偿些金钱就能解决问题的
以悲剧的方式校正行业发展中的谬误,虽然已晚但十分必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悲剧再一次发生。
8月24日,浙江乐清乘客赵某在搭乘滴滴顺风车时,被司机钟某杀害。过去四年里,媒体报道及有关部门处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性骚扰事件,至少达50起之多。直到2018年5月6日的郑州顺风车杀人案曝光,女性乘车安全才引发全社会的关注。
悲剧为何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滴滴又是如何整改的?滴滴相关负责人称,滴滴对性骚扰事件的处罚都是顶格——永久封闭账户,但也不得不承认,目前对性骚扰案件存在取证难的问题。针对郑州空姐遇害一事,滴滴发公开信说:“我们会全力做好后续工作,同时全面彻查各项业务,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然而,就是这样一家企业,在三个月前已经发生过有人遇害的惨烈背景下,居然在受害人亲友报警后,不提供车主信息。居然对刚被投诉的车主不予处理,反而继续派单!
对于此次乐清乘客被害事件网上曾一度风传警方不予立案之说,但据温州警方通报表明:警察三次向滴滴要嫌疑人信息,两次被拒。不存在“没有车牌号和司机电话不予立案”的说法。只有第三次在被要求提供介绍信和警官证后才获得相关线索,共耗时92分钟。而在此推诿过程中乘客已被害。
温州女孩被杀过程,她两次发布“救命”信息,亲友打了7次滴滴客服,回答都是:“等待上级人员给您处理的呢亲”,“不到1小时,请继续等待”。滴滴竟然打电话问杀人司机,然后把司机说法反馈给亲友:没接到人。整个过程中安全监管的失控,这背后的深刻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类悲剧不只是滴滴某些工作人员推诿扯皮问题,而是公司治理问题,是法律制裁不重问题,是监管不严问题,也更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问题。
先说公司治理问题。众所周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萝卜快了不洗泥”,往往是公司治理远远跟不上业务快速扩张。此次悲剧警示野蛮生长的“所谓的”共享经济该深刻反省了。
这几年,滴滴疯狂圈地扩张,所向披靡,但我们看到,管理并没有同步跟进,甚至到了混乱的地步。试想,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训、狠抓司机管理的话,悲剧还能重演吗?遇害事件的再次发生,让我们看到,在人员层面,体现出的是它对规则和常识的蔑视;在管理层面,体现出的是它视教训如儿戏、视生命如薄纸的傲慢。
不错,资本的意志都是以赚钱为目的的。在悲剧发生后业界还在谈论滴滴5000亿上市计划或受影响。试问,这样的公司治理水平,这样漏洞百出的运营模式,焉能安心上市?
所以,滴滴首先须反思治理模式,不是处理几个玩忽职守员工、发一些声明、赔偿些金钱就能解决问题的。
再说法律制裁过轻问题。在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凡遇消费者人命相关的大案,法律通常是采取重罚的方式,有些案件甚至罚到涉事企业破产,相关企业负责人还可能受到民事起诉。
反观滴滴连续发生的消费者遇害案,法律对该公司的处罚是过轻的,只是短暂暂停相关业务进行整顿,然后罚点款了事。试问,这怎么能告慰受害者家属?又怎么能让广大消费者安心享用其“服务”?更不能还业界一个理性的经营环境,仍然是唯快不破,认识不到这种所谓“快”是带血的“快”。
第三是监管不严问题。悲剧发生后监管到位也行,给滴滴这样的涉事企业带上紧箍咒。但事实是,在所谓互联网创新的大旗下,一些公司和资本肆意扩张、无序竞争,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行业秩序,这其中监管的缺失应负一定责任。
当然,先发展再监管几乎成为互联网创新的常态。但网约车领域顺风车一再暴露其安全隐患,这种模式的去留需要一个决断,监管方该痛下决断了。共享的便利不能以严重损伤消费者权益甚至失去生命为代价。顺风车的性质与出租车完全不同,也与专车不同,其安全性已经到了必须叫停的地步,监管应及时出手整治——安全不过关,再便利也应被一票否决。
最后,破除滴滴一家独大的垄断问题。除了加强企业责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与严格监管之外,改进网约车服务水平唯有依靠加大竞争,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竞争对手进来,以促进业态良性发展。
权力没有制约必然导致恶,缺乏竞争的垄断也会导致恶。唯有终结滴滴一家独大的状况,才能标本兼治。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曾就市场与道德的关系作过经典表述。他认为在市场中追逐私利的人们为了一己之私利也必须遵守社会正义的一般法则,必须具有“谨慎之德”和“克己自制之德”。另一方面,个人或企业只有在充分竞争的条件下才能逼其建立长远考量,将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列为发展的必要前提,唯此才能实现基业长青,否则必然是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我们目睹了金钱欲、资本扩张爆发之后的种种罪恶,会痛感斯密所称《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同等重要,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而这些道德情操必须藉充分的市场竞争才能维持,企业所谓“自觉”“反省”是靠不住的。
不破除垄断,我们不但要面对一个高价的滴滴,还要面对一个危险的滴滴。从全民支持到恶之蜕变,不过就是两三年的时间,这个结果难道不是整个社会纵容的结果吗?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滴滴,还有养大滴滴的舆论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