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安倍晋三的2021使命

冯玮  2018-09-27 10:32:41

如何处理同美国及中国的关系 将是安倍新任期里外交的重点

  9月20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结果出炉,在总共405张国会议员票和405张党员和党友地方票中,“挑战者”石破茂最终仅获得254票,不到“卫冕者”安倍晋三553票的一半。

 

  如果安倍能够顺利执政至2021年年底,他将超过20世纪初因为任内取得日俄战争胜利而人气爆棚的桂太郎,成为日本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首相。

 

  今年1月1日的新年献辞,安倍展望了2020年,提出要“朝着新的国家建设方向,强有力地推进改革”。当时,安倍的目标已经“瞄准长期执政,力争在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中实现第三次连任”。


  没有对手

 

  安倍能够连续第三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去年就有“预告”。2017年3月初,自民党第84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章中关于总裁任期的修正案,由“最长两届六年”改为“最长三届九年”。这一修改为安倍连任清除了制度方面的障碍。

 

  自2012年年底安倍重登“相位”后,工作勤勉,业绩不俗。数据显示,至2018年6月,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已实现连续10个季度增长,为28年来首次。日本失业率也降到2.2%,创23年来新低。2012年安倍再度执政时,这个数据是4.2%。日本股市也连创新高,并且在今年8月市值超过中国A股,时隔45个月后重返世界“榜样”位置。

 

  因此,尽管民调数据显示,安倍内阁支持率曾多次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安倍及其内阁成员曝出“丑闻”后,安倍内阁支持率一度跌到29.9%,但安倍却能以“让民众进行选择”的姿态,在去年9月底解散议会,重新大选,安然渡过危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今日本政坛除了自民党,日本选民几乎别无选择。而自民党内,安倍并没有真正能够挑战他首相地位的对手。

 

  不过,虽然此前各种调查早已预告了此次选战安倍必胜,但结果仍有些许出乎安倍一方预料。选举结束后,日本共同社即发表评论,题为“总裁选举安倍未获全胜 自民党内不满日益显现”,提出了“安倍未获全胜”的两点理由:一是在更贴近国民舆论的地方票中,安倍的得票率仅为55%,“每当有地方票的结果报到选举管理委员会处时,安倍阵营的委员都会变得表情僵硬”;二是安倍阵营预估将获得340多张国会议员票,但结果仅得到329票,“国会议员票中也有部分选票流失,对安倍独大的不满日益显现”。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见中日“小大使”。 中新社记者吕少威摄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会见中日“小大使”。 中新社记者吕少威摄

 

  推进“安倍经济学”

 

  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实现“安倍经济学”的预设目标,无疑将成为安倍第三次连任后的施政重点。2012年年底安倍再次当选首相后,提出了被称为“安倍经济学三支箭”的举措:通过作为中央银行的日本银行向金融机构大量回购长期国债,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实现“量化宽松”;扩大财政投资,刺激经济增长;进行结构改革,放松管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支箭”中的前两支箭即“量化宽松”“财政刺激”射出后,取得了一定成效。数据显示,当时日本GDP曾连续6个季度呈增长趋势,累计增幅达4.2%。但“第三支箭”却迟迟未获成效。2017年11月,日本与另外10个国家发表了“全面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联合声明。今年7月又签署了“日本-欧盟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安倍政府显然希望通过外力和内力的推动,使“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射中目标。

 

  实现通胀2%,一直是“安倍经济学”重要目标。2013年3月20日,“安倍经济学”主要推手、日本银行即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在货币政策会议宣布:采取强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两年内使通胀率达到2%。但是,这一目标迄今尚未达成。今年9月19日,黑田东彦表示,实现2%物价上涨目标尚需时间。9月20日,安倍在自民党总部召开记者会,强调了实现2%通胀目标的重要性,提出“将用这三年切实找出摆脱通缩之路”。也就是说,实现通胀2%的目的,就是彻底摆脱物价、消费、工资、投资持续低迷的“通货紧缩”。

 

  提高消费税,是2012年安倍政府成立前与三个在野党派达成的一致意见,也是“安倍经济学”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014年4月,安倍政权将消费税税率从5%提高到8%后,第二季度GDP急剧萎缩至负7.1%,第三季度也是负1.9%。

 

  为此,安倍在记者会上不得不承认,将消费税率从5%上调至8%,抑制了个人消费,同时宣布,原定2015年10月将消费税率上调至10%的计划,推迟至2017年4月实施。但事实上,安倍再度推迟提高税率。2017年9月26日,安倍在电视节目中表示,自2019年10月,将消费税从8%提高到10%。

 

  提高消费税一拖再拖,主要是因为将消费税增至10%,日本平均每户家庭每年将增加16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万元)开支,将抑制消费。但是不增加消费税,日本财政赤字严重,早已“寅吃卯粮”,亏空如何弥补?

 

  据推算,日本2018年财政赤字仍将达到12万亿到15.7万亿日元。目前看来,平衡两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扩大出口,以外贸顺差弥补增收消费税对内需的抑制,这也是历史的经验。1997年桥本龙太郎政府首次将消费税从3%增至5%,当年度税收达到空前的53.9万亿日元,比1996年多收1.8万亿日元,即增加3.4%。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外贸的巨额顺差弥补了内需不足。

 

  修宪夙愿

 

  安倍曾经表示,“我的政治基因更多地继承了岸信介”。有着甲级战犯嫌疑的岸信介在1948年12月24日出狱后即表示,“我在狱中就觉得新宪法不行,并因此成为修改宪法论者”。1958年岸信介当选首相后,成立了“宪法调查会”,将思想付诸实践。

 

  修宪也一直是安倍的政治夙愿。用安倍的话说,就是“将60多年前美国占领时制定的宪法交还国民手中”。2006年9月,安倍初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后,即公开宣布,“我将考虑在任期内完成宪法的修改”,并称日本永远放弃战争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是“与时代不相称的典型条文”。2017年5月3日,《日本国宪法》实施70周年,安倍在东京修宪派民间团体论坛,发表了9分钟视频致辞,表示“希望将2020年变为新宪法施行的一年”。

 

  修宪最大的“难点”,是修改作为日本“和平宪法”根基的第九条。由于该法条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之规定,因此1954年建立的自卫队是否属于“战争力量”,长期存在争议。日本政府也从没有将自卫队定义为“军队”,而是定义为“必要的、最小限度的实力组织”。

 

  然而,安倍认为,应赋予自卫队作为“军队”的“合法身份”。2012年11月,日本众议院大选之际,安倍代表自民党提出的竞选纲领明文写道:“在继承和平主义的同时,明记自卫权,规定保持国防军。”

 

  2013年2月1日,安倍在日本参议院表示:“虽然自卫队在日本国内未被称为军队,但在国际法上则被当作军队对待。”

 

  今年9月14日,安倍在自民党候选人讨论会上再次宣称,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法像日本宪法一样,用“必要及最小限度”规定“实力组织”“日本自卫队已经在国际社会被认为是军队”。因此,安倍始终坚持,在宪法中为自卫队“正名”,“结束自卫队是否违宪的讨论”。

 

  此番安倍成功“卫冕”后发表谈话,宣称将在秋季临时国会提交自民党修宪草案。对此,朝野有不少反对的声音。甚至自民党修宪推进总部代理总部长船田元也表示,“无法赞同安倍的手法。”

 

  9月20日和21日,日本共同社进行的全国紧急电话舆论调查显示,对安倍的上述表态,回答“反对”的受访者达51.0%。

 

  平衡中美

 

  如何处理同美国及中国的关系,将是安倍新任期里外交的重点。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前,据日本共同社对405名有选举权的国会议员的调查,有310人支持安倍,理由是“以日美关系为主轴的外交策略”,以及“使日本经济趋向好转的安倍经济学”。

 

美国总统特朗普(右)在白宫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新社记者刁海洋摄
美国总统特朗普(右)在白宫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中新社记者刁海洋摄

 

  日美关系始终是战后日本外交主轴,从未有变,为何这次能够成为议员们支持安倍的理由?关键是“策略”二字。2012年年底安倍再度上任后,2013年日本《防卫白皮书》即提出,“正密切关注美国严峻的财政状况对其‘转向亚洲’战略的影响”,开始贯彻“独立强军”路线。

 

  按照日方说法,“除依靠自身努力,别无选择”。

 

  实际上,在这一措辞的背后,隐藏着对日美同盟可靠性的不放心乃至怀疑。2013年12月,曾任日本防卫厅长官、时任自民党干事长的石破茂,在提及日本为何要成立“日本版海军陆战队”时表示,“许多人认为,日本遭到麻烦,美军会帮日本。但是,美军真的会帮吗?”这番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了解安倍在日美关系方面的“策略”变化,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为何“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久唱不衰。

 

  2018年3月,日本成立了“自卫队陆上总队”,结束了1954年陆上自卫队成立以来,没有统一指挥机构的历史。

 

  此外,日本将“西部方面普通科联队”改组为“水陆机动团”。这支部队总人数约2100人,有两个联队的建制,将拥有包括从美国购买17驾“鱼鹰”运输机和52辆AAV7型两栖战车在内的新型武器。其战术、装备、部队编制等,均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翻版,因此被称为“日本版海军陆战队”。日本方面提出,成立这支部队的目的,是为了应对所谓“西南诸岛有事”。

 

  2018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仍一如既往渲染“中国威胁论”。

 

  1990年8月,日本防卫大学副教授村井友秀在《诸君》杂志发表了《论中国这个潜在的威胁》。这篇日本“中国威胁论”开篇之作的背景,是以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的《日本可以说“不”》为代表的日本新民族主义甚嚣尘上,引起美国警觉,而村井友秀试图将美国“警惕”的视线转向中国。

 

  今天日本有没有同样或者类似的意图,值得认真关注和分析。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