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马哈蒂尔访华:为中马关系注入更多确定性

李静  2018-08-18 20:22:53

马哈蒂尔访华将有利于双方领导人建立更加牢固的互信

 

(资料图片)马哈蒂尔。图/视觉中国

 

92岁高龄的马哈蒂尔再度出任马来西亚总理三个月后,将出访目的地定在了中国,中国也成为他再度执政后首个正式访问的非东盟国家。

 

有分析人士认为,马哈蒂尔8月17日至21日的这趟中国之行,将进一步为中马合作带来更多确定性。

 

半个多月前,马哈蒂尔在吉隆坡会见了到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会见原定半个小时,结果延长至一个半小时。王毅对媒体透露,他访马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马哈蒂尔访华进行沟通和准备。

 

新加坡《海峡时报》报道称,马哈蒂尔在会见时表示期待很快访华,以展示马政府向前推进马中关系的决心。

 

今年5月马来西亚大选实现政权更替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上明显有别于纳吉布政府,不少观察认为前政府的“亲华”政策有可能出现重大“逆转”。

 

不过,随着王毅访马以及随后马哈蒂尔正式访问中国,中马关系表现出的种种迹象并没有佐证上述的悲观预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表示,马哈蒂尔将中国作为东盟之外的首个正式出访国家,再次显示了马方和总理本人对中国的高度重视和友好情谊。

 

马来西亚亚洲策略与领导研究院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前总理政治秘书胡逸山博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马哈蒂尔此次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增进双边经贸关系。他认为,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进口来源国,两国都是自由贸易大国和受益国,因此在全球自由贸易遭遇“闭关”逆流的环境下,双方在经贸方面会有“更细化的议题”。

 

“经济民族主义者”更注重本土产业利益

 

曾任总理长达二十余年的马哈蒂尔,耄耋之年“抛弃”了凝聚自己半生心血和理想的巫统,成立新党加入反对党联盟当选,不仅在马政坛制造了一场地震,也使得近年来热火朝天的中马经贸合作形势骤遇变数。

 

马来西亚大选期间,前总理纳吉布对华合作的政策方向成为热点议题,马哈蒂尔多次抨击中国在马投资项目,批评中资“抢了本地人饭碗”,宣称马来西亚“没有从中国投资中赚得任何好处”。他上任后,马方搁置了价值高达230亿美元的中国承建的基建项目,包括引人瞩目的吉隆坡至新加坡的新隆高铁和东海岸铁路建设。

 

对中马关系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源于此。不过,据部分中资企业项目负责人和学者介绍,自马哈蒂尔就任3个多月来,中资在马来西亚的项目绝大多数都在正常进行,新政府上台对一些对外合作项目进行重新审核和谈判,并非针对中国,只不过涉及的几个中资投资项目规模都比较大,比较受关注而已。

 

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钟大荣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指出,从被暂停的这几个同中资企业合作项目来看,主要原因是马哈蒂尔认为马方在与中国企业签协议时,一些经费被上一任政府中饱私囊,这是马国内政治问题,而不是针对中资企业。

 

马来西亚北部湾关丹产业园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资项目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项目)一切运行都很正常,没有感到任何影响,只能说一些准证发放和批地的速度变慢了。”

 

“以我在这边二十多年的经验,准证批准速度受到影响应该是换届造成的,属于正常现象,绝对不是针对谁。”马来西亚-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总会长、广升集团总裁拿督李中平说。在他看来,马来西亚新政府同样欢迎中国企业来投资。毕竟马来西亚过去的执政党执政长达61年了,现在换了一套领导班子,需要一个交接和重新梳理的过程,很多报批都需要一点时间重新审定。

 

马哈蒂尔本人今年5月曾对马媒体说:“我们已经明确表示,将再次审视所有这些合同。但我们会遵守所有的协议。”

 

胡逸山认为,马哈蒂尔政府重审涉及中资的一些大项目,主要原因是新政府发现国债高企,项目造价比预先估计的数字翻了一倍。“作为世界上年纪最长的领导人,马哈蒂尔那一辈人对借钱来搞基建是不大喜欢的。他们的观点是踏踏实实自己出钱来建,可是以马来西亚目前整个的经济情况,是做不起的。”胡逸山说。

 

另外,一些从事大型基建项目的中资企业非常讲求速度和规模,而且喜欢采取由一家中国企业承包整个工程的形式,并较多地使用中国工人。对此,胡逸山建议,如何让马来西亚民众在双方的合作中感受到切实受益,是双方在接下来的磋商和磨合中必须关照的重点。

 

但现实中,马来西亚存在比较严重的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相对缺乏的情况。2016年英国海斯(HAYS)调查公司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93%的马来西亚人意欲赴国外寻求工作机会。2018年1月,学术期刊《对外经贸实务》的文章还显示,马劳动法令规定月薪不超过1500马币的劳动者,工作时间每天不能超过8小时,或每周48小时,增加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

 

而根据中国驻马来西亚使馆公布的数据,目前在马投资或营业的中国国企与私企逾100家,这些中资企业雇用本地员工的比率平均超过70%,不少企业本土员工的比率高达80%甚至90%。

 

在胡逸山看来,马哈蒂尔上次当政期间,外资不管是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或者是其他欧洲国家,投资模式一般是在马来西亚设厂,聘请本地员工,这为马来西亚制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促进了马来西亚从一个农业国家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化国家。“他比较习惯这种投资模式。”胡逸山说。

 

正因为马哈蒂尔对本土化工业的特殊眷恋,及其在这方面的建树,有学者将马哈蒂尔定义为“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他在对外合作中更注意维护马方的产业利益。正如他就任以来多次强调的:“外资如果是为了帮助马来西亚发展,我们是欢迎的。”

 

6月18日,阿里巴巴在马来西亚的办公室正式投入使用,马哈蒂尔在开业仪式前与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进行了一个小时的闭门会谈。马来西亚主流媒体《马来邮报》用一整个头版对此进行了报道,并评论称,这次会面显示了马来西亚对中国企业投资的极大欢迎,并尤其需要阿里巴巴这样能够帮助本地小企业发展的中国投资。

 

中马两国战略契合

 

马哈蒂尔1981年首次就任总理,2003年卸任,在任期间马来西亚经济快速增长,种族和谐共存,一代人时间内实现从农业国到具有工业制造基础国家的转型,成为“亚洲四小虎”之一。因为卓越的治国成就,马哈蒂尔被称作“马来西亚现代化之父”。

 

与此同时,马哈蒂尔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领导人共同倡导“亚洲价值观”,强调亚洲独特的文化认同,致力于东南亚和东亚一体化建设,推动东盟发展为最具影响力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之一,被公认为东南亚最杰出、最富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一,有“远见之父”的美誉。

 

在对华政策上,马哈蒂尔也表现出了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和定力。第一次执政期间,他经常驳斥“中国威胁论”,积极评价中国在地区政治、经济与安全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外交部驻澳门公署特派员、前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胡正跃曾撰文指出,马哈蒂尔经常在各种场合掷地有声地肯定中国,强调中国历史上从不对亚洲邻国构成威胁,中国的崛起只会有利于东亚的繁荣和区域合作。

 

离任后,马哈蒂尔在观察中国时仍然保持着独特的锐利视角,多次呼吁包括日本在内的国家积极看待中国的崛起,指出美日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与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不应忽视中国。此次刚刚宣誓就职,他就公开表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另一方面,被一些西方媒体称为“东南亚最后一位大独裁者”的马哈蒂尔,对于西方借“民主”“人权”之名对他国施压非常反感。2014年,马哈蒂尔以在野身份访问香港并发表演讲,在被问及对当时的非法“占领中环”等活动的看法时,他表示,一个城市当中,上街的人只是少数,如果少数要求多数服从,那么这并不是民主。

 

而在1995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哈蒂尔曾毫不留情地批评联合国只按强国的意愿行事,完全漠视了它在50年前成立时的原则和目标,有着“大嘴”风格的他当时甚至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立即辞职。

 

马哈蒂尔重视亚洲、重视中国的思想基础,以及其洞悉当前世界格局的远见卓识,将有助于他同中方弥合分歧,达成共识。李中平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马哈蒂尔是一个资深的政治家,希望通过他这次访华,两国政府能传递出更多积极正面的信息,为中马合作开拓更好前景,并对东南亚整个区域的稳定和繁荣都起到重要作用。

 

在马哈蒂尔5月就任总理后不久,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白天在拜会马哈蒂尔时表示,中马两国理应携手发展、共享繁荣,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应有之义,也同马哈蒂尔一贯倡导的亚洲价值观和外交理念不谋而合。马哈蒂尔回应说,马新政府将继续致力于加强同中国在政治、经贸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中国的发展经验和科学技术值得马来西亚学习借鉴,马方欢迎中国企业来马投资兴业。

 

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钟大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马哈蒂尔此次访华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巩固与中国传统友好关系,加强全方位务实合作,尤其是吸引中国先进技术和高科技企业;二是争取以更符合马方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的条款同中方就相关合作项目重新商签合同;三是就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交换意见。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8月初访问马来西亚时,也高度评价了中马两国的战略契合以及双方合作的坚实政治基础。王毅指出,中马共同利益远远大于个别分歧,中马关系的重要性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他相信马哈蒂尔访华期间一定会同中国领导人建立更加牢固的互信,共同规划出中马互利合作新的蓝图。